跳到主要內容區

發展學校特色 - 活化制度營造優良研究環境-強化高階研究人力結構

邀請高階國際短期特聘訪問教授(International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IDVP)至本校共同進行合作研究,促進本校國際化、增加研究成果產出及提升本校國際學術聲譽。

透過邀請國際學者共同進行研究,且須來訪本校期間總和不得少於三十日,申請人於國際學者訪問結束後二年內應繳交成果報告並提出優質期刊論文二篇。

110年持續邀請國際短期特聘訪問教授(International Distinguished Visiting Professor, IDVP),已核准通過三位高階人才短期來臺訪問研究,其中更有近三年FWCI值達到將近6之頂尖國際學者,未來並將與本校教師共同發表SCI論文,對於提升本校頂尖期刊論文發表以及提升國際學術聲譽成效可期。

 

強化高階研究人力結構

辦理彈性薪資及各項獎補助作業,具體鼓勵於學術研究及產學成果表現卓著之優秀教師,延攬具國際聲望或特殊學術成就之國際大師級高階研發人才,並提供必要之軟硬體教學與研究資源,精進本校人才延攬及留任培育制度之建立。

活化各項研發獎勵措施:延攬57位高階研究人才,包括29位研究型教師、11位博後、14位新進/新聘特殊優秀研究人才、以及3位國際短期特聘訪問教授,其中更有近三年FWCI值近6之頂尖大師,對於提升本校頂尖期刊論文發表及提高國際學術聲譽成效卓著。110年計獎勵彈薪教學類59人、服務類30人、研究類160人,並新增採計教師近五年FWCI及h5值擇優計點,總計獎勵彈薪249人。持續獎勵師生發表高品質期刊論文,留任及延攬優秀教研人才。

建立「高量質論文發表點數評估系統」,廣納各子領域引述權重、期刊相對排名、作者排序等元素,加強評估國際、企業合作對個人學術之貢獻度,已發表論文數達1,212篇,人均值達2.61篇,年成長率超過10%;刊登於Scopus與WOS排名前1%期刊論文28篇,配合校友捐款陽光獎助金提供304件論文獎勵。

強化高階研究人力結構-1

 

整合校內各系所專業領域教師之能量,由教師帶領學生組成跨校際/跨場域/跨產業/跨國際研究團隊,落實教師同儕間專業成長,以透過「專業對話、心得分享、跨域學習、師生共學」的模式,分享整合性的5+N產業資源。

由教師組成跨系所/跨校/跨業界研究團隊共同進行教學與技術研究發展。

組成專業成長社群至少10人(包含一名新進教師),進行至少六次與社群研究專業領域相關之社群活動,並將活動紀錄上傳至社群粉絲專頁。

強化高階研究人力結構-社群

  • 今年度共組織29個教師社群,除人才培育社群與技術研發社群以外,今年度共籌組學院整合社群。其交流主題扣合國家政府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其中佔比以資訊及數位36%、綠電及再生能源21%以及民生及戰備18%相關產業高度相關。計有167位教師、32位業師及201位學生為社群成員,運用社群交流聚會提升教師研究能量及學生學習知能,促使社群師生成員積極互動,增進研究技術發展。
  • 近四年來已鼓勵籌組超過100組以上的專業研發成長社群,超過130位以上校內教師參與過教師社群佔30%。今年度特辦理高教深耕計畫110年經驗分享暨成果報告聯合發表會,除邀請校內PBL研發成果師生團隊,並請社群成員針對社群成立特色、整體活動執行成果、以及後續發酵影響效益等,進行心得分享,以持續精進社群活動成效,共計100餘人參與。

為延續學生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實習返台後,共創學長姊交流分享空間平台,特成立「MIT Media Lab City Science @ Taipei Tech」跨國際社群,由姚立德考試委員帶領互動系老師、揚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專業領域教師與業界一同組成,參與CityScop Process and Methodology課程學習都市數據,定期與MIT 研究員線上討論並執行合作專案,實現本校的都市規劃與模擬工具;「自修復高分子與靜電紡絲技術應用在雷射元件社群」,期望能夠對於循環經濟、綠電及再生能源、半導體等領域上能夠有所成效以及做出貢獻,結合本校智慧紡織科技研發中心、前瞻材料與智慧元件工廠型實驗室、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實驗室、紡織綜合研究所及日本與法國等機構,使學生能得到各領域的教學與豐富的經驗交流,並發表一篇研究論文;另由電資學院組成「太空衛星科技創新與人才培育整合型社群」,已於11月建置學院「太空科技學程」衛星AIoT物聯網信號接收實驗站,預計在虎頭山創新基地,再建設一座太空衛星信號接收站,提供北科校本部與北科附工學生實作場域訓練。後續將落實學校及國家政策,協助台灣太空產業,發展低軌道衛星及衛星地面接收技術,行銷太空國家品牌。並結合半導體、5G、人工智慧、資安,等各領域的專家,推動我國5+N核心產業。

強化高階研究人力結構-成果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