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光大-螢光蕈之森-植物生態瓶手作課程心得分享
自然之愛,心靈之樂
文 / 機械四乙 陳宗佑
一、尋覓螢光蕈之森
在這次的奇妙旅程中,老師引領我們走向一片充滿意義的生態探索之地,它的開端源於「華德箱」植物生態瓶的神奇起源。華德箱,宛如一個生命蔓延的玻璃森林,綠意盎然,不需外界灌溉,卻能永續茁壯,這意外之物的發現能傳遞到世界各地的環境中,我們與摯友分享著植物的喜愛,探討著關於森林生態的無窮變幻。
二、螢光蕈之森的重生
親手打造自己的療癒叢林,更是一場自我共融的奇妙旅程。隨後,老師介紹了製作植物生態瓶所需的工具與材料,並特別聚焦於這次活動的主角——「螢光蕈」。螢光蕈,以其對環境的極度要求成為生態的象徵,而我們則以螢光粉與科技黏土精心塑造這美麗的存在,製作過程不僅充滿趣味,更需要我們親手捏塑,賦予這些小小生靈生命。
三、森林奇蹟的體驗
接著,老師介紹植物生態瓶的材料與背後意義,因為華德箱的完整生態循環是需要特定環境構成的,需要國蘭石的排水、水苔的留住水分、活性炭的中和以及苔癬的保濕,親自了解植物不需外界澆水而能長時間存活的奧秘,透過種植自己喜愛的植物並親自設計布置,我們打造獨特屬於自己幻想中的森林造景,為自己注入一絲絲自然氣息。
四、自然之愛,心靈之樂
最後,我們學習了螢光蕈、羅漢松、白網紋草等植物的基本知識及後續養護方式,並通過搭配放置,建構了獨一無二的植物生態瓶,在這個過程不僅讓我們對自然有更深的理解,也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擁有綠手指稱號,其實愛護植物就如同愛護自己,了解植物的特性與需要,讓植物在舒適的環境中綻放自身的姿態,如同我們親手打造的人生般,將自我理解透徹,創造出令自己心靈愉悅的生活,讓內心的花朵盛開不止。
參考資料(校訊):https://newsletter.ntut.edu.tw/p/406-1121-139346,r2781.php
動手創造生命
文 / 化工三丙 蔡旻樺
這次我參加光大創創學院舉辦的「螢光蕈之森– 植物生態瓶手作課程」。動手做出一個迷你生態瓶,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調整,它是由華德博士因為想將自己漂亮的玻璃瓶裡放入植物裝飾,之後就忘記它的存在,後來發現植物還在生長,也因此促進植物的貿易,讓許多不同品種的植物可以到各個國家旅行。
這次首先要製作發光蘑菇,發光蘑菇是生長在腐木上,會發出綠色螢光,吸引昆蟲協助傳遞孢子。生長週期是三天,容易在夏天與環境生態良好的地方發現,算是檢測環境汙染的指標物種之一,在嘉義阿里山上面與墾丁等地容易發現。我們這次是做出假的蘑菇,它是用螢光粉跟智能黏土製成,同樣能夠做出螢光玫瑰等裝飾品。我第一次碰到智能黏土感到新奇,它無毒可以安心揉捏,只要有想像力與手作能力,就能夠捏出各種不同形狀的模型,像是把熔融的玻璃放在手上把玩。
生態瓶的製作流程是先於底部擺放國蘭石防止爛根,接著是用來保濕的水苔,再加入活性碳過濾水質,最後加入培養土後,將植物放入。關於植物,這次有四種選擇,能依照自身喜好調整,並放入苔蘚裝飾在培養土上,加入少量的水,一個漂亮的生態瓶就完成了。植物生態瓶其實在家也可以自己手作,只要瓶子或盒子夠大,製作時彷彿把自己縮小放入裡面,身處在熱帶雨林當中的感覺,相當有趣。
這次活動的生態瓶不僅讓我們與自然接觸,瓶子也可以自由擺拍,製作時更讓自己的氣質有所提升。了解植物背後的故事,猶如穿梭在綠色歷史的長河當中,希望下次有機會再次體驗這種有趣的活動。
參考資料(北科青年雙月刊):https://lib.ntut.edu.tw/public/data/4718425571.pdf